
近日,關於「美國旅遊簽證要繳納押金」的新聞在華人社群裡炸開了鍋。一時間,微信群、公眾號、朋友圈各種轉發和討論,有人擔心以後再也不能說走就走地去美國旅遊了,有人吐槽美國對發展中國家越來越不友好,還有人忙著在準備簽證前查查自己是不是「押金國家」的目標群體。那麼,這個押金政策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真的所有人都要交押金?有沒有辦法避免?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其實,「押金簽證」(Visa Bond Pilot Program)這個事兒,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新規定。早在2020年川普政府時期,國土安全部(DHS)就推出了一項為期六個月的試點計劃,對部分「簽證超期逗留率」較高國家的B-1/B-2簽證申請人,要求繳納高達$5000至$15,000不等的押金。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遊客簽證濫用——也就是那種拿著旅遊簽證入境,結果長期滯留、不歸國的人。
根據當時的《聯邦公報》(85 FR 74861, Nov. 24, 2020),押金政策只適用於某些「超期滯留率超過10%」的國家,並且只針對那些被領事館認為「有移民傾向」但又勉強批准的簽證申請人。而且最關鍵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普遍適用的強制性政策,而是「個案式」的選擇性實施。拜登上任後,這項政策曾被暫停。但近日國土安全部重新提起相關法規,並在一份2025年的最新評估中提到可能「恢復或擴大該政策的適用範圍」,這才引起了廣泛關注。
那麼,這項押金政策目前是否已經恢復了?根據我們華明勝律師事務所整理的最新信息,截至目前,美國國務院(DOS)與國土安全部尚未明確宣布重新全面恢復該政策。也就是說,這依然只是「被討論、被重新評估」的階段,還沒有進入實際執行。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加建議大家在今後的簽證申請中保持高度關注,尤其是來自曾經被列入試點國家名單的朋友,比如中國、印度、菲律賓、越南、奈及利亞等國家的部分申請人。

那如果將來真的恢復押金政策,會有哪些實際影響呢?從申請人角度講,最直接的就是成本增加——動輒五千到一萬五千美元的押金,誰說交就交得起?這對於普通遊客來說無疑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這種「押金機制」無形中傳遞出一種「不信任」的信號:您來旅遊,但我先默認您可能不會按時回國。
此外,還有程序上的不確定性。雖然移民局曾經規定押金可在簽證期滿按時離境後退還,但退款過程是否順暢、時間有多長、是否收手續費等等,很多都沒有明確的細節披露。這些不確定性,對於有計劃赴美探親、旅遊的人來說,都會造成心理負擔。
從法律層面看,根據《移民與國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第214(b)條,美國領事官員有權在面簽過程中判斷申請人是否「具有非移民身份的真實意圖」,也就是說,只要簽證官懷疑您「有移民傾向」,哪怕您材料再齊全,也有可能拒簽。而一旦押金政策被全面實施,可能會變相成為一些簽證官「保守審批」的藉口。尤其對華人申請人來說,如果被歸類為「高風險申請人」,可能就不得不面臨交押金的局面。
所以我們建議,如果您近期有赴美旅遊、探親、短期商務等B類簽證的計劃,請務必提早規劃,盡可能提供充足的資產證明、國內約束力文件(比如在職證明、房產、家庭關係等),以此降低被歸入「高風險類別」的可能。同時也要密切關注美國國務院和移民局(USCIS)的政策更新。如需協助評估個人情況或準備材料,我們華明勝律師事務所的簽證與移民業務團隊經驗豐富,隨時為您提供專業服務與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押金簽證政策並非美國首創,像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國家也早有類似機制。但這類政策實施的公平性、有效性一直飽受爭議。從國際關係角度看,如果這種政策成為「常態化」,將不利於國家間的友好交流,也可能影響旅遊、教育與商業等多個領域的正常往來。
回到現實,我們理解移民局想要減少簽證濫用的初衷,但一刀切式地增加申請負擔,真的能解決問題嗎?與其提高門檻,不如優化現有審查機制,加強入境監管,才更有助於實現政策平衡。
總而言之,雖然「美國旅遊簽證要繳押金」的消息目前還未正式成為普遍適用政策,但它釋放的信號不容忽視。對於所有計劃赴美的申請人來說,未來的簽證之路可能不再輕鬆。我們建議有計劃的朋友盡早行動,在政策「變臉」前完成簽證申請,也歡迎大家關注華明勝律師事務所的公眾號,我們會第一時間為大家追蹤最新的政策動向和實務應對方案,為您的簽證之路保駕護航。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