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辦理美國移民申請的過程中,申請人最怕的事情莫過於收到一封措辭嚴厲的通知信,比如 NOID(意圖拒絕通知)、RFE(補件通知)、或者 NOIR(意圖撤銷通知)。而這些通知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一類極具殺傷力的資訊,那就是所謂的「貶損性資訊」(derogatory information)。
2025年6月12日,美國移民局(USCIS)更新了《政策手冊》(USCIS Policy Manual),正式發布關於這類「貶損性資訊」披露的新政策指導。對於申請人和移民律師來說,這一政策不僅涉及程序正義,更關係到能否有機會及時回應與自證清白。因此,我們華明勝律師事務所今天就來為大家詳細解讀這項政策更新意味著什麼,以及申請人如何在未來的移民申請中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益。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貶損性資訊」。在移民法語境下,它是指對申請人不利、可能導致移民申請被拒或移民身份被撤銷的資訊。這些資訊的來源可能包括但不限於:
美國執法機構的內部調查紀錄
第三方舉報或舉報信
出入境紀錄中的異常
移民局自行調查獲得的資訊
其他政府機關之間的資訊共享

以前,申請人往往會因為自己並不知曉某些「隱藏資訊」而被拒簽,甚至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錯」在哪裡。這種「暗箱操作」的做法一直飽受申請人和律師群體的質疑和批評。
而這次的政策更新,正是針對這一問題作出了制度性的回應。根據 USCIS 在 2025 年 6 月 12 日公布的官方政策更新:
首先,如果移民局打算基於某條申請人並不知曉的貶損性資訊作出不利決定(比如拒絕申請或撤銷身份),一般情況下必須在 NOID、RFE 或 NOIR 中詳細說明該資訊內容,並給予申請人充分的回應機會。也就是說,申請人將不再面臨「莫名其妙被拒簽」的情況。
其次,USCIS 也明確了一些特殊情形下不予披露的例外情況。例如某些資訊屬於機密(classified)、敏感(sensitive)、特權保護(privileged)或受其他法律法規限制的情況。在這些例外情況下,移民局可能不會將全部資訊公開,但是否構成例外需要依據法律作出具體判斷,並不能隨意適用。
這項政策的即時生效範圍也非常廣泛。所有在 6 月 12 日當天或之後提交的申請都自動適用此項政策。同時,那些在該日期前已提交但仍處於審理中的案件,也會受到這一政策的保護。這意味著即便是您已經提交了 I-485、I-539、I-765、I-140 或 I-130 等移民申請,如果 USCIS 想要基於您不知情的資訊作出不利決定,也必須依照新規執行。
從我們律師實務操作的角度來看,這項政策雖不能徹底杜絕移民局作出錯誤決定的可能,但它至少在程序上保障了申請人「知情權」和「申辯權」。尤其是對於那些來自高審查風險國家的申請人、身份複雜或有歷史移民紀錄者、或被誤列入調查名單的人群而言,這項制度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防火牆」。
當然,這一政策的出台,也對我們律師的業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來的案件處理中,我們不僅要更加仔細地審核客戶過往的出入境紀錄、社會安全號使用紀錄、雇主資訊等,也要為客戶準備一旦收到「不利資訊」的應對策略,比如如何撰寫回應信、如何請求資訊公開、是否適合申請 FOIA(資訊自由法)等。
我們也特別提醒大家,雖然現在移民局承諾會在大多數情況下披露不利資訊,但這並不意味著移民局不會繼續使用「秘密資訊」作為證據來源。在司法實踐中,我們確實遇到過移民局依據匿名舉報或其他未披露線索作出決定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申請人可能仍需透過行政上訴或聯邦訴訟來尋求救濟。
法律依據方面,這次的政策更新主要依據美國《行政程序法》(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中關於正當程序(Due Process)的基本原則,以及《移民與國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中的實質性審查要求。
最後,我們華明勝律師事務所想提醒廣大申請人:透明並不意味著無風險,程序正義也不能取代實質判斷。但在面對不利決定時,程序正義是一道關鍵的防線。如果您或您的親人收到任何形式的 NOID、RFE 或 NOIR,請務必第一時間聯繫專業律師。我們將協助您全面了解案情,提交有力回應,最大限度地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如果您對這項政策有任何疑問,或希望了解您的案件是否可能涉及貶損性資訊,歡迎隨時聯繫我們的法律團隊。我們致力於用專業與經驗,為每一位客戶保駕護航。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