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親屬移民”,很多人可能第一反應是:“只要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人提交I-130表格,證明親屬關係就行了。”確實,理論上講,家庭移民一直是美國最基礎、最常見的移民通道之一。尤其是華人家庭中,父母為子女申請、夫妻團聚、兄弟姐妹移民等情況並不少見。但您可能不知道,這條路其實一點也不簡單。隨著移民形勢的不斷變化,移民局對家庭類移民的審核也越來越嚴格。2025年8月,美國移民局(USCIS)發布了最新的政策更新,專門針對I-130家庭移民申請流程進行了梳理和加強。
這次政策更新不是新增法律,而是將分散在各處的規則整合到了《移民政策手冊》第6卷第B部分(Volume 6, Part B)中,對申請資格、材料要求、面談安排、申請交叉處理、拒案及上庭風險等環節進行了系統說明。換句話說,移民局是要把“流程透明化”,但在這個“更清晰”的背後,申請人所要面對的挑戰和門檻也更加嚴苛了。
首先,這次政策再次強調了一個關鍵點:親屬關係必須是真實、合法且可驗證的。別看有的人想着“掛名結婚”、“關係造假”,移民局的審查機制比您想象中要嚴得多。不僅會查結婚證、出生證明,還可能深入調查您們是否共同生活過、有沒有真實的經濟往來、親情互動等。有時候,移民局還會要求您提供社交媒體聊天記錄、共同帳單甚至租房合約。更嚴重的是,如果查出是虛假陳述或欺詐,不僅申請被拒,還可能被列入移民黑名單。
其次,新的政策進一步明確了:移民局有權在審核過程中決定是否安排面談。以前很多I-130是不需要面談的,尤其是直系親屬類(如美國公民為配偶或未成年子女申請)。但現在,移民局可能根據風險評估或者懷疑材料真實性等因素,主動要求申請人和受益人到場面試。如果您被叫去面談,可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認真準備,不然一個回答不一致就可能被懷疑關係不真實。

此外,新政也談到了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風險——I-130的批准並不等於您就有合法身份。很多人誤以為只要I-130通過,自己就“安全了”。其實不然。根據《移民與國籍法》第204條(INA §204),I-130只是一個移民申請,並不賦予受益人任何合法身份或在美停留的權利。如果受益人本身已經“黑了”——比如逾期滯留、非法工作、沒有身份等,移民局還是可以發出上庭通知(NTA),將其送上移民法庭,甚至啟動遞解程序。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移民局允許在特定情況下將I-130直接遞交到海外的美國駐外領事館。比如申請人是美軍人員,或是政府外交人員,在海外長期駐紮等情況。新政策對此類特殊情形的處理也進行了明確說明,為一些特殊人群提供了更靈活的途徑。
除了以上大方向的調整,移民局這次還對以下幾個關鍵環節進行了政策細化:
- 多份I-130同時遞交的處理方式(比如夫妻互相為對方申請);
- 何時將申請轉交國務院NVC處理;
- 如果在調整身份過程中發現申請人不符合條件,如何終止流程;
- 哪些情況下會因為材料不全、虛假、重複提交等導致拒案。
這一系列細節的明確,意味著移民局在未來的審核中將更加嚴格、程序化,不留“灰色地帶”。這雖然有助於提升系統的公正性,但對申請人而言,也要求更高的準備度和專業支持。
從我們律師事務所過去的經驗來看,很多申請人往往是在準備材料階段就“踩坑”了。比如,沒理解家庭關係的法律定義,提交了錯誤的親屬證明;又或是沒有說明受益人的移民背景,結果因為之前的簽證違規被拒。更常見的是,遞交申請時沒有全面考慮後續的簽證類別轉換或身份調整,結果被困在中間狀態,進退兩難。
現在,美國整體的移民氛圍仍處於比較敏感的階段。一方面,政府在強調“家庭團聚”這個移民政策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又要兼顧國家安全、防止濫用。因此,無論您是剛準備遞交I-130,還是已經處於等待階段,這份新政都與您息息相關。
如果您已經提交了申請,不用太擔心,新政也適用於“正在處理中的申請”,您可能會收到補充材料通知(RFE)或面談安排。關鍵是,及時應對,不要錯過移民局發出的任何信件或指示。如果您正在考慮申請,也請務必從一開始就按規矩來,準備充分,必要時尋求專業律師協助。
總而言之,這次移民局發布的政策提醒我們,親屬移民雖然聽起來是“最溫情”的路徑,但背後卻需要最嚴謹的準備。它不僅關乎親情的連接,更關乎法律制度的完整和公正。如果您有任何關於I-130或家庭團聚移民的問題,歡迎隨時聯繫WarmuthLaw。我們擁有豐富的家庭移民實戰經驗,能為您的申請保駕護航,讓親情不被誤解、讓團聚不被耽誤。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