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申請警訊: 社交媒體言論將被審查
2025年4月9日,美國國土安全部(DHS)發布了一則引起廣泛關注的新規: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將開始審查所有申請移民福利的外國人是否在社交媒體上存在反猶言論或行為,並將此作為拒絕移民申請的負面因素。這項政策將立即生效,適用於申請綠卡、學生簽證、甚至是與涉嫌反猶活動有聯繫的教育機構有關的外國申請人。
從這項新規可以看出,當前美國政府在移民政策方面,正逐步將「思想審查」延伸到社交媒體層面,並與國家安全議題緊密結合。根據官方通告,這項措施是響應特朗普總統關於「打擊反猶主義」和「保護美國免受外國極端分子和國家安全威脅」的行政命令而推出的移民執法新方向。
根據移民局的指引,USCIS將會在處理申請時考慮申請人在網絡上是否有表達、支持、宣傳或容忍「反猶恐怖主義」行為,或是否曾點讚、分享、傳播與此類恐怖組織有關的內容。這些組織包括哈馬斯(Hamas)、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Palestinian Islamic Jihad)、真主黨(Hezbollah)以及胡塞武裝(Ansar Allah)等。若申請人與這些組織在言論或社交行為上有聯繫,USCIS有權將其認定為拒簽依據之一。
那麼,這項政策對我們華人移民社群來說是否也會產生影響?答案是:可能遠比您想像的要大。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社交媒體早已成為移民審查的一部分。早在2019年,美國國務院就要求所有簽證申請人提供五年內的社交媒體帳戶信息,包括微信、微博、Facebook、Instagram、TikTok、YouTube等。此次USCIS的指引只是再次強化了社交媒體審查的廣度與深度。
過去我們以為「只要不違法就好」,現在可能面臨「說錯一句話、轉發一條內容、參加一個群聊」就被拒簽的現實。

舉個例子:您在朋友圈轉發一條帶有強烈政治傾向的文章,下方配了一句帶情緒的話,被AI審查系統識別為「支持某恐怖組織」或「疑似仇恨言論」,如果您剛好處於簽證轉換、申請綠卡、提交庇護、調整身份的過程中,這條內容很可能成為您案子中的「負面材料」,甚至被發補件(RFE)或拒絕。
尤其是對於留學生、OPT工作身份者、正在申請H-1B、L類簽證或EB類移民綠卡的人來說,這一類社交審查風險不容小覷。更何況,目前大多數審查工作並不需要您「自供」,移民局完全可以依靠技術工具爬取公開信息,因此,「私下聊天也沒事」早已不成立。
而在移民法層面,雖然《移民與國籍法》第212(a)(3)(B)條款早已列明,凡是與恐怖活動有聯繫者(包括言語或非物質支持)都可被拒絕入境或撤銷身份,但此次政策特別強調「反猶主義」作為優先執法對象,意味著未來審查過程中將以反猶內容為靶心開展專項分析。
那麼什麼是「反猶主義」?這也是這項政策的核心模糊點之一。
根據美國國務院採納的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IHRA)定義,反猶主義包括對猶太人的偏見、敵意或仇恨,包括否認犹太人歷史、質疑以色列建國合法性、歪曲猶太人群體角色等。換句話說,一些看似「政治表達」或「宗教批評」的內容,在當前政策環境下可能被解讀為「反猶」。
這對不少移民申請者來說,構成了實質性的法律風險——因為移民法中很多審核項目是「酌情性的」(discretionary),移民官擁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觀判斷權。
我們在加州的多個客戶中,已經出現過因在推特上發表與中東問題相關的言論,而被移民局約談,甚至綠卡延期被拒的案例。也有在庇護申請中,社交媒體歷史成為決定申請人「可信度」的因素之一。
面對此類風險,我們建議:
首先,清理並審慎管理您的社交媒體記錄。包括但不限於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內容,特別是涉及政治、宗教、中東衝突、國際爭議的話題,要避免任何可能被誤解的評論、點讚、轉發記錄。
其次,保持一致的言行記錄。在遞交簽證或綠卡材料時,如被問及曾經發表的政治觀點、參與的組織活動、宗教信仰等,要確保與您社交媒體歷史一致。移民局若發現內容衝突,極易質疑申請人「誠信」。
最重要的是,在遞交移民申請前先進行專業法律審查。我們華明勝律師事務所可以協助您進行社交媒體背景分析、申請材料一致性審查、社交記錄風險清除建議、以及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RFE或面談。
移民路上,從來不只是填寫表格那麼簡單。在信息透明、審查細化的時代,移民申請人必須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包括您在屏幕背後寫下的每一個字。如果您對社交媒體使用與移民身份之間的關係有疑問,或近期計劃提交任何簽證/綠卡申請,歡迎聯繫專業律師團隊為您量身定制身份風險防控方案。